报告嘉宾:彭思达 (浙江大学) 报告题目:完成一篇论文的科研历程与经验 报告嘉宾:方浩树 (MIT) 报告题目:漫谈做科研的成长周期 报告嘉宾:许牧天 (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报告题目:我要这paper有何用? Panel嘉宾: 彭思达 (浙江大学)、方浩树 (MIT)、许牧天 (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Panel议题: 1. 作为啥都不懂的小白,怎么利用实验室高效地进行知识蒸馏? 2. 应该怎么选择科研方向?要不要跟踪研究热点? 3. 如何有效地做文献调研,如何跟踪领域的技术发展? 4. 怎么配合导师推进自己的研究课题? 5. 做实验经常失败,怎么有效地分析实验不work的原因? 6. 如何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提炼关键创新点? 7. 论文写作中哪些部分是最关键的?如何画出漂亮的论文图?怎么样的demo会吸引读者? 8. 什么样的科研是有影响力的?是有意义的?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提出主题相关问题,主持人和panel嘉宾会从中选择若干热度高的问题加入panel议题! 报告嘉宾:彭思达 (浙江大学) 报告时间:2024年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10:00 (北京时间) 报告题目:完成一篇论文的科研历程与经验 报告人简介: 彭思达,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在2023年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三维计算机视觉,代表工作为4K4D、Neural Body、PVNet。至今在TPAMI、CVPR、ICCV等期刊或会议发表三十余篇论文,谷歌学术引用2700余次,其中一篇一作论文获得CVPR最佳论文提名,在GitHub开源获得超过10000个stars。曾获得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帆奖-明日之星、2022 Apple Scholar、2020年CCF-CV学术新锐奖、2021年中国CCF图形开源软件奖。 个人主页: https://pengsida.net/ 报告摘要: 产出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是学术界进行交流和分享的重要方式。刚入门的学生往往不清楚完成一篇论文的具体步骤,不熟悉如何构思新颖的Idea、如何开展实验和如何撰写论文。针对这些问题,本期报告将展示如何较好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中的每一个步骤,包括:选题、文献调研、方法设计、实验设计、实验分析、论文写作、论文自我评阅。 报告嘉宾:方浩树 (MIT) 报告时间:2024年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10:30 (北京时间) 报告题目:漫谈做科研的成长周期 报告人简介: 方浩树,现为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博士后,合作导师Edward Adelson与Pulkit Agrawal,博士与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导师卢策吾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操作,研究愿景为赋予机器人灵巧的操作技能,代替人类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中的繁琐工作。他的代表项目为AnyGrasp与AlphaPose。在本科与博士期间,方浩树在T-RO, IJRR, T-PAMI, IJCV, Nature, CVPR, ICCV, ECCV, AAAI, ICRA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二十余篇文章,其中十四篇一作,总引用量4900余次,并担任T-PAMI, T-RO, IJCV, IJRR, TMM, TOC, CVPR, NIPS, ICCV, ECCV, ICLR等期刊与会议审稿人。方浩树曾获CCF-CV新锐奖,百度奖学金,微软学者奖,字节奖学计划,国家奖学金等。 个人主页: https://fang-haoshu.github.io 报告摘要: 本科阶段之后,博士生涯应该怎么开始?怎么从学生逐渐转变成一名学者?研究之路有哪些阶段?科研成长路线上可能有哪些选择?做研究最终追求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可能萦绕在许多本科或博士生阶段的同学脑海中。在本次分享中,讲者将结合他的经历,漫谈一个科研人员的成长周期,分享一些可行的成长路径。 报告嘉宾:许牧天 (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报告时间:2024年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10:45 (北京时间) 报告题目:我要这paper有何用? 报告人简介: 许牧天,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韩晓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三维物体或场景的理解与建模,以及开放世界识别、自监督学习、数据生成。在CVPR,ECCV,AAAI发表多篇论文,其中一作五篇,一篇被选为ECCV 2022口头汇报,一作论文引用量400余次。负责主导的MVImgNet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2023年度优秀图形开源数据集奖。受邀担任TIP/ IJCV/ TVCG/ CVPR/ ICCV/ ICLR/ ICML/ NeurIPS/ AAAI/ IJCAI等顶级期刊/ 会议的审稿人,并获得CVPR 2023和 NeurIPS 2023杰出审稿人。曾在香港大学CVMI Lab和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多媒体中心访问。 个人主页: https://mutianxu.github.io/ 报告摘要: 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我们可能都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做的科研,有意义吗?”。围绕这个问题,我将首先从个人的实际经历出发,以一个博士生的视角,讲述论文发表背后的故事。接下来,我将从科研生涯、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这三个维度,具体分析论文到底给我带来了哪些 “显式” (现实版)和“隐式” (鸡汤版)的影响。最终与大家一同探讨、寻求答案,引发大家对于未来生涯规划乃至人生价值的思考。在领域日趋内卷的大环境下,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排解焦虑、调整心态,从容且智慧地在学生生涯和未来科研道路上不断求索。 主持人:盛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持人简介: 盛律,博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特别副研究员 (副教授),入选北航青年拔尖计划。CCF-CV/ CSIG-3DV/ MV专委会执行委员,VALSE执行领域主席。2011年获浙江大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MMLab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入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三维视觉,特别是三维理解、推理和生成。在TPAMI/ IJCV/ TIP以及CVPR/ ICCV/ ECCV等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 Google Scholar显示被引用数超4000次。现任ACM Computing Surveys副编,CVPR 2024和ACM Multimedia 2024领域主席。多次参与组织国际会议研讨会和竞赛。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个人主页: https://lucassheng.github.io 特别鸣谢本次Webinar主要组织者: 主办AC:盛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Vision And Learning SEminar
GMT+8, 2024-11-26 19:47 , Processed in 0.01509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