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SE

VALSE 首页 活动通知 查看内容

心中的象牙塔:怎样才能拿到理想的教职offer?【VALSE Webinar】Panel实录 ...

2021-9-9 19:13| 发布者: 程一-计算所| 查看: 1346| 评论: 0

摘要: 编者按:VALSE Webinar 2021-22期邀请了刘希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拟入职博后)、陈键飞(清华大学)、许洪腾 (中国人民大学)、于乐全 (香港大学)、林宙辰 (北京大学)、文继荣 (中国人民大学)等六位领域的专家,在刘 ...

编者按:VALSE Webinar 2021-22期邀请了刘希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拟入职博后)、陈键飞 (清华大学)、许洪腾 (中国人民大学)、于乐全 (香港大学)、林宙辰 (北京大学)、文继荣 (中国人民大学)等六位领域的专家,在刘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主持下,围绕7个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本文是该次Panel讨论的文字实录。


点击查看本次VALSE Webinar活动详情以及讨论嘉宾和主持人的简介等信息:VALSE Webinar 21-22期 总第249期 心中的象牙塔:怎样才能拿到理想的教职offer?也欢迎您关注VALSE的B站号VALSE_Webinar观看VALSE webinar历次活动的录像。

   文字整理 | 刘  仪

   制版编辑 | 程  一


01


如何看待去高校就职/博后 vs. 去工业界发展道路的不同?



刘偲: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5位老师给我们进行一个panel。话不多说,现在是第一个题目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大家如何看待去高校就职,或者是读博后以及去工业界发展的道路的不同?


林宙辰:其实我跟文继荣老师都去过工业界,然后回到了学术界。高校可能还是选题上比较自由一点,可以做比较长期的东西。但工业界也有好处,尤其是现在深度学习大行其道,需要大数据、大算力,那么去工业界发展的话也蛮好。另外也有收入上的这个优势,还是看个人倾向,也有可能你先去工业界解决一下温饱问题,再回高校。我今年有毕业的一个博士跟我咨询,我跟他说先去比较好的工业界的research lab,论文也不要停掉,将来找到机会再回高校。不说一辈子待在高校,也不说一辈子就待在工业界,什么时候对我们发展有利都可以选择换个赛道。   


文继荣:我接着宙辰讲一讲。这个问题不能泛泛的讲,实际上工业界里面也是五花八门的,同样叫研究院或者实验室,其实也是差别挺大的。例如以前我在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其实就是一个纯粹的研究机构,但是有些研究院其实是在做很多跟产品直接相关、包括很多工程性的东西,所以大家对此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不是说叫研究院都是一回事,每个公司也是不一样的风格。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如果说是想走学术道路,或者说去做一些偏基础研究的话,即使去工业界可能也要慎重的去选择那些偏基础研究的一些研究机构,这个需要做一些工作去了解。走学术道路的话高校当然很好,另外如果喜欢做人才培养、喜欢跟学生打交道,把学生的成功也看做是自己的成功,有这方面理想的话,高校可能更好一点。


所以每个人选择工作单位或者选择的职业方向要跟规划相符合,比如说你要做学术,结果去了一个大厂的研究院以后发现不对,需要做很多产品交付工作就会很难受。


刘偲:谢谢文老师,于老师之前也在英伟达待过,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于乐全:我感觉林老师和文老师说得都很好,特别是我赞同林老师的观点,比如说我们在工业界待了一段时间可以回到学术界,也可以从学术界再回到工业界。所以先想明白自己喜欢做什么比较重要。我也是刚入职的老师,现在深刻地体会到,我们这些年轻老师在开始起步阶段是很艰难的。可能在工业界的觉得学术界好。其实我身边也有很多学术界朋友有时候会互相感慨当初为什么不去工业界。其实在选择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时候, 还是要多了解一下,看一下自己是真的喜欢哪一种。


林宙对,都有好处和不好的地方,就是看是否适合、规划怎么样?我还想说一点,人是会变化的,不同时期可能想去高校、想去工业界,完全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所以并不是说一毕业的时候就能够决定我将来一生就是待在什么界。所以我觉得保留能够换赛道的这种option还是蛮重要的。因为的确在国内,高校“青椒”也是比较困难的,我今年会在PRCV 2021上面组织一个论坛请专家来讨论职业发展这个事情。


02


通常来说,高校或研究所会更加看重哪些方面的能力?应该如何做好准备?



刘偲:谢谢各位老师。我们跳到第二个问题,通常来说高校或者研究所会更加看重哪方面的能力?应该如何做好准备?我想请教文老师和林老师,你们都是作为面试的人,从您的角度来看,您会更注重考察应聘者哪方面的能力呢?


文继荣:刚好我们高瓴人工智能学院这两年也在持续做招聘,我们考察的方面挺多的,其中学术能力的考察是一个非常tricky的事情,咱们国家最近在学术评价机制方面也在做很多改革。以前我们学术整体水平还不行的时候相对比较简单,就看看你有没有几篇好文章可能就行了,但现在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在面试过程中委员会对每一个面试的人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多方面讨论。我自己总结主要还是会看这个人在他的博士期间、博士后期间,甚至工作经历期间的研究品位,就是刚才洪腾总结的两个词,一个是视野、一个是洞察。研究品味这件事情不容易讲清楚,但咱们做研究尤其是做过多年研究的人,是能理解这件事情的,他不需要太多的文章,从他已经发表过的一些工作,以及他的job talk里面,你是能够感觉到这个人的品味的。然后你能够有一个预期,就是他可以成为在他自己探索的这个方面的一个世界级的专家,当这个预期我们认为有比较大的可能时,我们可能就会给offer。


给同学们的一个建议,其实前面几位年轻老师也都讲到了,在你的博士就读期间,包括博士后期间,你的研究能不能够找到你自己的品位?或者能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方向?那个研究方向里面你有自己的洞察力,也能体现出你的视野,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可能最看重的一个方面。


林宙辰:文老师作为院长肯定这方面把握得很好,我的话只是参与一些面试之类的,我感觉这个能力应该分两个层次,因为我们北大是有两个层面的面试,学院一级和学校一级,文老师主要还是讲学院一级,学院一级的看具体能力,学校一级可能会看别的一些东西,我这里分别展开讲一下吧。


学院一级的我们看重的笼统地说就是潜力,我们希望招到将来能成为某个领域非常优秀的人才,而不是只是来了一个人能写几篇paper。我们肯定会看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有些topic,我觉得比较陈旧了或者发展前景一般,我就不建议大家去碰这些topic,它们可能会很容易地产生很多paper,但是对于整个领域的发展不那么重要。所以你要么在一个比较hot的领域里边,明显做得比别人更强,要么就是做了一个跟别人很不同的一个东西。我们今年北大就招了一个,做的就跟别人非常不同,他的论文也不算很多,但最终我们学校还是通过了,他有这种开拓进取的勇气嘛。如果随大流的话大家总是容易做的,但他能够做一些比较冷门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一个人。


那么在学校层面,committee可能没人见过你,也不是对你这个领域非常了解,他们可能主要通过你的推荐信来了解你,他们会看你这方面的工作到底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影响力?另外看你connection是什么样子?如果推荐信不是很强,而且推荐人本身的量级也不够,那么可能会觉得你工作影响力不够,将来在学术圈内的软实力可能也会有所欠缺。就是综合来看的一种感觉。


文继荣:我再补充一点,刚才也听宙辰讲了,因为我们毕竟是教职,我们不是一个纯的研究院,我们是来了做教授、做老师的,所以说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特别关注申请人是不是对教学、对培养学生是有热情?否则的话你就去研究机构吧,在高校里面你一定要在这方面是比较强的。


林宙辰:对,也会看重你有没有教学方面的经验。虽然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没有的话可能会有所影响。有些申请人他可能没有主讲过课,我们也会跟他进行挖掘有没有当过助教之类的?哪怕做过十几个小时也要往上写,而不是说反正没有很大作用而忽略掉,其实都会起一些作用。


刘偲:好的,谢谢林老师。也想请问一下于老师,您当时申请港大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他们特别在乎哪方面的能力?然后您当时是怎么准备的呢?


于乐全:我觉得主要还是看研究能力和潜力。job talk很重要。说到教学这一点,当时我申请的时候,我的博士导师就告诉我们有些学校会让你试讲一段课,有些学校是没有的。那么怎么衡量你讲课的能力呢?一个方面就是看你的talk,比如说你讲一个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很有逻辑?他通过这个来判断你后面教课的能力。所以还是要把talk准备好,因为它不单反映了你做的工作,还能反映其他方面的能力。


许洪腾:我来稍微补充一点,高校跟研究所哪些东西不太重视?因为现在大家的论文越来越好、越来越多了,论文的边际效应非常明显,比如说五、六篇好的文章,跟你有10篇、15篇好的文章,面试的时候起的作用没有那么大区别。可能也就是筛简历的时候过了bar,都可以过来准备talk。在之后的评价中,尤其是美国一些的高校对论文数量这方面不是很在意,你文章非常多其实不一定对他们有那么重要。


林宙辰:我接着你再说吧,我再补充一下,像写论文的确是这样,太多了实际上不好,太杂也不好,你论文多的话如果一个topic可能还好一点。尤其在国内更看重一作,如果是一大堆论文全部都是合作的,你都挂在后边,其实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是零,反而让人觉得你这个人怎么年纪轻轻的不好好干活呢。当然,如果论文作者是按字典排序的则是另一回事,此时需要特别说明。其实现在大家还是要注重质量,五六篇高质量的论文就够了,来申请北大的bar也就这样。


刘偲:两位老师都说到边际效益递减,我也非常认同,其他老师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文继荣:我接着林老师的稍微补充一点,除了作者不要太长,其实有时候你投一些比较差的会也是有负面影响的。


03


在教职/博后的申请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有哪些弯路可以避免?



刘偲:谢谢林老师。接着是第三个问题,在教职和博后的申请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有哪些弯路可以避免?


文继荣:我稍微说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经验,你在申请的时候,你可以多向特别是身边已经成功的,或者是有这种经验的人多交流,有时候你自己来收集的一些信息时,一个是不全面,另外一个比较低效,因为他们毕竟是整个过程过来的嘛,可能对我们的收获就会很大。另外一个就像刚刚洪腾说的如果定位好了,就可以多尝试一下,每个学校都可以投一下,在和你自己匹配的那个层次上。


刘偲:希慧,你有没有针对这些问题的东西跟我们分享一下?


刘希慧:因为我还没有开始找教职,所以我就讲一下在申请博后的时候的一些注意事项吧。我觉得首先找到Match的老师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老师招博后,一般也要跟他的研究兴趣或者跟他们组大的方向有交集,这个可以通过平时读paper或者是做research的时候follow的工作来找,或者是在开会的时候workshop和tutorial上面一些大佬的talk,通过这个talk可以了解一些他们最近感兴趣的方向或者他们research的taste。还有一点就是在做talk的时候的presentation,然后刚才几个老师在讲找教职的时候也强调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表达要清楚,因为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跟你同一个方向,要让大家都可以听懂。高层次的要求就是整体的连续性,工作的原创性,意义和impact,以及future work的层次和条理清晰。


刘偲:希慧说的很好。陈老师您也是清华的本科,后来您又入职清华,这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注意哪些事情?


陈键飞:刚才林老师、文老师和于老师都提到的工作质量。我们既然知道比如说学校它是什么样的导向,肯定在博士的过程中就应该逐渐的积累,否则到时候现整理可能就来不及了,包括跟国外一些学者维系好关系。刚才许老师说要有一些战略储备,可能不是在找教职前,但是在入职时非常重要,包括时间点也需要卡好。


林宙辰:刚才洪腾总结得非常好。还有一个就是说大家一般来说都会申请好几个学校,如果都拿到offer该怎么选择?我建议大家要选尽可能好的学校,可能你跟你的同事们在学术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一点,但是这对你是很大的促进,千万不要想着去一个弱的地方轻松的KO他们。如果是这么想的话这辈子肯定就完蛋了,因为一些小的学校里有一些事情根本你都想不到的。我们记得之前有些事在网络上反响很大,就是因为有些地方利用了某些规则做些不合理合法的事,但是好的学校都会非常正规。


另外在申请的时候,你还是要有一半以上的意愿能去,有些学校如果只是为了保底,然后折腾人家一把,最终又不太想去,这样其实不好。如果给你offer你都没有一半的意愿去接受,那最好还是不要申请,即使接受了你也会后悔。尤其比较忌讳把两个学校的offer拿到对方学校去做比较,说这个学校给的钱比较多或者怎么样的,国内在物质方面的弹性较小,这样做只会让对方很难堪,而不是再去争取给你更好的条件,因为他会预期你再拿新的条件去跟另一个学校谈。你可以说我期望的条件是什么,希望能尽量满足。但像人情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social network,比如导师挽留你,我觉得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有些人可能只是因为别的学校多给了3万块钱就去别的学校了,这样的话如果被别人知道了,可能会对你留下不好的印象,事实上你只是贪小利,对未来的发展并不好,除非高一点的工资的确对你非常地重要。


许洪腾:我接着林老师这个话题再讲一下,当时我找国内教职的时候,同时拿到了几所学校的offer,选择的时候我也问我导师怎么去选择?因为现在国内尤其是头部高校,他的offer你可以跟他谈,有一些待遇上是有弹性的。但我导师当时就提醒我,你如果不是真的要去这个学校,你就不要去argue这个事情,你只有真的要去那个学校,你才要跟他具体去谈待遇等细节。因为一般你跟高校谈了以后,高校要为招你这个人做很多准备,不要去耽误别人的时间。


04


如何搜寻招聘信息以及了解每个学校的招聘需求?



刘偲:各位老师说的很对。我们就进入第四道题,如何搜寻招聘信息以及了解每个学校的招聘需求?文老师,您方便先说一下您是怎么发布招聘信息的吗?


文继荣:好的,谢谢刘偲给我们机会做广告。宣传是很重要的,我们学院专门有一个团队来做这种招聘宣传。最早的时候发在我的朋友圈,当时一下就火了,后来我们发现这个也不行,后来在各个地方通过各个渠道。实际上我们本来是准备在国内外各个地方去做宣讲,后来遇见了中美关系问题,又遇见了疫情,所以对我们影响还是挺大的。实际上我们特别希望能够面对面的去跟大家聊,因为招聘广告这个东西每个学校写的时候都会把自己夸得很好,甚至故意有一些引导性的东西。大家会看到各个学校的招聘广告,但是更重要的我希望大家如果真的对某个学校的职位感兴趣,尽量的通过其他渠道,比如说你认识这个学校或者这个学院的这些老师,甚至包括一些学生,你们通过他们去做一些更细致的了解,我觉得会更真实一些。当然我们自己会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说像海外,我们也在MITBBS这些地方做了广告宣传。其实一个很简单的方式,就是去各个学校学院的主页上看,基本上大家都会把自己的招聘信息放在上面,通过这个渠道基本上都能够对招聘职位要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一些更细致的信息,大家是不会而且是不合适往上写的,这个时候尽量的就通过你们的师兄师姐或者你们的朋友去做一些了解会更好。


林宙辰:其实文老师讲得非常全面了,首先你得有感兴趣的学校,我认为可以以学校优先来找,你看看自己的情况,比如说博士期间工作做得怎么样,就大致知道自己能去到一个什么样的学校,然后你去那些地方找相应的招聘信息。大家平常也要维持一下人际关系,如果你的network比较强的话,大概率地会在这些学校里找到一些人帮你打听一些信息,他们起的作用会非常大。


许洪腾:我觉得大家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导师,如果你真的想做学术这条路你应该第一个咨询的人是自己的导师,大部分导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留在学术界,最后桃李满天下,所以导师一般会给你他认为最好的建议。我当时通过导师推荐给我的几个地方,我就都申请了,最后选了人大,我觉得是最合适我的。


刘希慧:找博后这个主要还是看研究方向的match,直接给老师发邮件就可以。


于乐全:看学校的主页大概可以知道哪个系有位置。另外很多国内的公众号、论坛上也有很多信息,这也是一个了解各个学校招聘需求的途径。


05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组/学校/科研机构?



刘偲:好的,我们再过渡到第5个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组、学校或者科研机构,林老师,您先说一下?我看b站很多网友们都说,林老师说得很实在。


林宙辰:好的,谢谢大家。我觉得如果是真正做研究,你自然而然就会有一些connection,比如说你看论文,看得多你就会知道哪些人做得好,哪些组的影响力大,然后参考你导师的意见就差不多了。另外还是要了解自己的兴趣,这个很关键。有时候你不一定能发现自己擅长干什么,事实上我自己带学生往往就是给他们一个题目,半年或者一年没什么进展,我就赶紧给他换一个。有些导师可能未必,比如说他们接了一个什么项目,必须完成,所以他的才华可能在这几年间被压制住了,所以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那么这时候就比较难办了。


我建议大家在学习研究之余还是要多跟人接触,多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那么你将来在博士后或者做教职,就会有更多的维度进行考察,否则你就在自己的一个小范围内怎么也想不出来,选择范围就非常有限。如果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楚那么就比较简单了,因为你通常接触的东西都会给你一个清晰的指引。其实我有很多学生,他们对自己的了解都没有我对他们的了解清楚,我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规划都跟他们说了,有些人会follow我的规划,少走弯路,但是有些人不听,他们就会走些弯路。我觉得大部分导师都非常好,为了自己学生的发展都会愿意帮忙的。


文继荣:我觉得林老师说得挺好,我都赞成。实际上这个可能跟婚姻有点像,有的时候这里面有文化的问题,比如说你去了一个地方,很多时候是说你跟那个地方的气场合不合?你跟老板的脾性或者做事风格将来能够比较吻合?有的单位里面有很多都是很好的人,但是在一起就是别扭,这种事情就跟婚姻有相似之处,我只是打个比喻,所以我是觉得大家可以多去了解一下。你不能说听说那个地方比如说老师很牛,或者说那个学校名气很大或者各方面待遇很好,你就觉得那一定是适合你的地方,其实不见得。比如说有的地方它的科研风格是,最近有个词叫有组织的科研,它就是喜欢那种大团队一起做大项目、大团队作战,里面可能要做很多工程性的工作,但是你的研究可能是一种特别自由的风格,或者你有自己的一个研究计划,你去了以后的话就会觉得不太舒服,需要做很多转变。我还是一句话,要多了解。比如说你找男朋友、女朋友,或者你将来的结婚对象,你肯定要做一个很充分的了解,否则将来可能就会有很多问题。所以大家在这方面多花时间、多去接触,比如说有各种学术的会议或者一些地方的场合,大家多去参加、多去沟通,慢慢了解,如果一个单位的风格跟自己特别符合,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可选择的地方。


刘偲:我也非常认同文老师说的,适合自己的研究组就像婚姻一样。许老师您有什么补充吗?因为您后面也去了高瓴。


许洪腾:我觉得第5个问题跟第2个问题其实是对偶的。高校选择老师看重的是老师的发展潜力。同样的在找工作的时候,选择研究组也好、学校也好、研究机构也好,也是看这个地方的发展潜力。这个地方也许现在看上去没有那么起眼,但是通过你自己的了解,你觉得这个地方的发展潜力足够好,也可以。最好就像刚才林老师说的,尽量去好的学校、好的研究机构,如果一定要退而求其次的话,那就是选择一个潜力大的。


刘偲:陈老师您觉得呢?您找工作是更看重潜力还是看重去好的学校?


陈键飞:我觉得文老师说的挺重要的。我有点小的补充,现在很多研究团队也会办很多学术活动,去出席一下它的学术活动可能也是一个了解这个地方的途径。


于乐全:我觉得前面各位老师都讲得挺好的。最后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实际上要综合各种因素。可能对于每个人每个因素占的比重是不一样,要抓主要矛盾,先考虑自己最关心的那一项,这样的话后面做选择就不会太苦恼。


刘偲:谢谢于老师,希慧,你当时找postdoc的时候,肯定也拿了很多offer,你最终是怎么决定伯克利是最合适你的科研机构的呢?


刘希慧:我觉得找博后就是像找supervisor一样。主要看跟这个组的research方向是不是match,或者说他们想做的方向是不是感兴趣的,另外跟老师聊的时候一般也会聊到去那之后做什么。


06


如何准备job talk?如何整理自己的研究工作/讲好故事?在面试(尤其是网上面试)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刘偲:好的,谢谢希慧。第6个问题是如何准备job talk?陈建飞老师也说他准备的时候需要讲一个好故事,我们如何整理自己的工作来讲一个好的故事呢?然后在面试过程中,特别是现在基本上都是网上面试,有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事项呢?于老师,要不您先来谈一谈。


于乐全:我感觉林老师和文老师可以先谈一下,因为我们给talk的目的是让面试的老师更全面的了解我们,我们要看一下老师或者说校方他们关心的是什么?然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准备。


林宙辰:行,我说一下吧,你的job talk肯定是要谈你的工作,这个一定要有体系,千万不要一篇一篇地讲,显得每篇之间关系不大。另外就是工作的影响力也要体现出来。因为事实上很多Interviewer跟你不在一个领域里,你讲那些detail,其实他根本听不懂。所以可以把你的研究背景以比较平实的语言说出来,你要有个大的framework把你的主要工作都装进去,要思考big picture是什么?你的工作在这个big  picture里的位置是什么样子?你可以讲少量的technical  detail,就说你怎么解决这方面的困难?要花比较大的笔墨讲自己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这个东西是比较直观的,因为你可以量化,比如说加速了多少倍、准确率提高了百分之多少,这些都要量化,不要很泛泛地说显著提升、大幅度增长等等。如果量化出来的感觉不是很impressive,你代表性工作的选择就有问题。


比如说你工作的citation特别高,在同一个会议里边你不一定能排到第一,但能排前十,或者一年引用达到一百之类的,都是影响力方面的佐证。然后还可以加一些其它知名学者的comment,这个国外毕业的学生可能不是特别在意,国内现在挖掘得比较厉害,如果能够展示的话也是比较好的。因为我会帮申请人在学校答辩,所以有时候我会把他的推荐信里的评价拿出来,但这个job talk申请人是看不到他的推荐信的,所以还是看一下你的citation里有没有引用相对比较好一点的,对你的工作的comment比较好一点的。


像高校比较看重的,如果有讲课的话当然最好,最好有一页单独的PPT讲一下你讲了什么课、面向的对象是什么、时间多长之类的,即使是当助教也有一定帮助,最好不要空白。当reviewer之类的可以非常快地提一下,完全没有这个的话也不是太好。但也没有必要花大篇幅,毕竟这个只是锦上添花,缺了又不好。


现在主要是网上面试,第一件事是一定要预先测试好网络环境,别到时候连不上或者网络环境不好,面试官们可能不会等你。当然光照、背景之类的都要注意,不要有人打扰,脸不要显得黑乎乎的。前面许洪腾总结ppt的东西很好。还有一个叫守时,你该什么时候进来、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出去,都要遵照秘书给你的提示,你如果超时了,有些比较严格的地方不会让你继续讲。一定要换位思考他们会更看重哪些方面,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文继荣:前面尤其是刚才洪腾报告把里面好多细节的问题都讲到了。我有两点补充一下。


第一点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大家在面试中介绍自己已经做的工作非常多,但是对于自己未来的研究计划经常讲得不好,有的人泛泛而谈很短的就讲过去了,有些人就在他以前的工作上稍微往前再延伸一点。


但是大家要认识到申请的如果是教职,你是不是把它作为你一生的一个职业来做?你还是要有一个相对比较长期的规划,不是说非常长期,但至少相对长期。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高校都是实行tenure制的,你来了以后6年之中你要拿tenure你自己有没有一个很好的计划?你的research能不能支撑你五六年后拿tenure?现在好的学校最后给tenure的时候肯定不是在数论文数量了。


因此,我们要判断你在这6年中能不能证明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一流的学者。在你做job talk时,我们特别希望在最后能够听到你对你的未来是充分自信的,你有一个很好的思考,而不是说先拿到工作以后再说,这样的话实际上对你自己也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因为后面在tenure track里面压力是很大的。所以我特别想给大家一个忠告,就是job talk里面一定不要把未来计划作为一个简单的部分,我们会特别看重这一块。


第二点刚才各位老师都讲到了,比如说我听一个talk的时候判断他的research做得好不好其实非常简单,如果一个工作能够很简单就被讲清楚,其实就是好工作:问题是什么?核心的idea是什么?这个问题你的insight在哪里?至于说后面的这些solution等等,基本上大家如果训练好都没有大的问题,而且这部分在面试时也不可能深入去讲。但可惜的是,在好多job talk里面大家在这方面反而讲得特别不清楚,总之有一个问题,做了一个模型,实验结果发现还不错就完了,这时候我们就没办法感觉到你的研究品位在哪里,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你的思考深度在哪里?大家写论文也会发现一个好的工作其实你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可是一个不好的工作你要花很大力气去justify它。所以我自己听talk的话,就特别喜欢这种,很多人是讲不清楚了就堆了一堆东西在那,然后我们越听越糊涂,这时候我心里就打鼓了,你自己其实可能没有对你自己的研究有那么深入的思考。


07


对于低年级的PhD来说,如果想将来进入学术界,有什么建议?现阶段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刘偲:谢谢文老师,我觉得很简洁的讲出自己核心的contribution不仅对job talk很重要,其实我们平时去外面给talk的时候这方面也很重要,所以我自己也学到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到最后一个问题,然后也希望每一位老师逐一给大家,特别是低年级的PhD学生一些建议,如果他们现在刚是第一年、第二年,他们将来想要进入学术界,大家有什么建议吗?现阶段他们年级还很低,应该做哪些准备?我们要不先请文老师继续给大家一些建议。


文继荣:我觉得这里面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说,要想清楚你想不想进入学术界?我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到了博士的第二年时才想明白,我以前可能就觉得拿个博士学位,当个程序员挺好的,我喜欢写程序也写了好多。但是后来我在中间突然发现好像我对做研究还是挺有兴趣的,而且我发现我好像这方面可能还有点能力。所以我是觉得即使大家已经开始读PhD了也要想好愿不愿意将来走学术这条路?这是一条挺难走的路,尤其你们年轻一代讲到这个内卷,现在是卷得挺厉害的,现在学术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国人喜欢读书,也觉得做研究、当科学家是一个很高大上的事情。但是如果你选择作为一生的道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好好思考,而且通过你在一年级、二年级参与到科研工作里面要去体会,第一,你是不是喜欢这件事情,是不是觉得这件事情能够给你带来不光是说收入方面,而是说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你觉得这是你愿意付出一生去做的事情。大家其实有太多选择了,你读完PhD去大厂找一个高薪的工作太容易了。第二就是说你在这个过程中觉得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做?因为竞争会很激烈,我们都不会讳言这件事情,在这里面都是最聪明的一帮人在做这个事情,你觉得你能不能承受这个压力?你在这中间有没有或者说你有没有你自己一些独到的地方,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得好。


所以我如果说给到最重要的一个建议,因为职业的选择是除了婚姻以外,可能第二重要的事情。所以同学们可能这方面要多多思考,有很多路可以走的,不一定要进入学术界的,一旦决定走这条路的话,一定是想好了的。


林宙辰:我觉得文老师把这个问题搞得很沉重,好像进了学术界或工业界后就一生不变了。跟第一个问题类似,我就觉得不要搞得那么沉重,说白了学术界也就是一份职业嘛,现在科研日渐庸俗化,我不觉得有什么职业比另外一个职业更加高尚。回想起来我是很晚,比文老师还晚,我是进了微软工作两三年之后才明白,我可能比较适合做学术,我之前读博士时也想开公司之类的,想七想八想得可多了,所以我觉得年轻人还是应该试错的,如果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一开始就选定,你可能会觉得很遗憾或者怎么样,你的意志就不会那么坚定。之前我有一个博士,他对自己都没有我对他了解得更加清楚。刚毕业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你应当跟着我读博士后,他不听,去了工业界,才三个月就跑回来跟我说要跟我读博士后。然后我就跟他说,你是不是想好了?我吓了他半天学术界有多么可怕:工作特别多、特别辛苦,还一大堆事儿,他最终说他肯定不再后悔了,后来我才把他再弄回来读博后,现在去高校当老师了,虽然做青椒的确很辛苦,但也没什么怨言,如果没有试过去工业界看看,我估计他抑郁了都有可能。所以我就觉得大家还是保持一种内在的自我驱动力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你在什么样的行业里边,你都把自己的能力给释放出来,发挥最好的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发现不太合适,再考虑怎么换赛道。如果你的确已经想好了,比如说你已经是少年得志,低年级已经5篇A类在手,那么你可以很确定自己将来要去学术界,我建议你一定要选好研究方向,将来大家肯定不是数paper了,刚才讨论那么久了,也已经有了共识。方向是特别重要的,你这是一个朝阳的方向,还是一个没落的方向?我们之前有面试一个博士,论文是做聚类的,这个方向就很无聊,可能打击到很多同学了,但的确就是这样,做研究虽然什么都可以研究,但要尽量避免方向性的错误。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界对你能力的要求来进行学习。比如说有较好的presentation能力,要能够快速地get idea之类的一大堆。可以主动帮导师写funding申请书之类的,我以前都不好意思让学生帮忙,后来发现他们如果去学术界的话好像很需要这方面的锻炼。其实导师有一些事看上去好像是一个杂事,实际上对你是一个锻炼,当然我肯定不会让学生做帮我打饭这样的事,跟学术有关的一些杂事让学生参与一下,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跟外界多接触绝对有好处,这个多接触可以解决上面很多问题,这个问题里面好多方面跟这个都有关系。我以前有学生出国之后发现CMU的学生也不比我们的强,马上信心爆棚,如果没出去的话会老觉得自己矮人一等,所以交流之类的也非常重要。


许洪腾: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因为找工作、找教职、找工业界的工作,找学术界的工作要求的能力都是差不多的。刚才像我讲的找到教职的那些成功案例都是相似的,搞砸tenure track则各有各的花式作死的方法。所以说我觉得对于一年级的PHD来讲,不管你将来要进学术界还是进工业界,其实你都是需要去培养你独立的科研能力,还有交流能力。交流能力需要非常刻意地去培养才行。因为PhD不是天然有那种交流的open的氛围,你可以把自己弄得很封闭,但最好不要那样,要积极的去参加一些活动,包括开会、给talk等等都要积极参加。如果总结一下,就是对于一年级的PHD来讲,未来几年不要让你的生活重心偏离科研太远,也不要让你的自我认知偏离客观现实,这样就行了。


陈键飞:我觉得现在其实大家都会想得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已经会有很多焦虑了,但我觉得有的时候也要抓住重点。低年级的学生,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先活下去,得先能稳定的做出科研成果,能做出高质量的工作,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自己科研都还没搞好,就开始想我以后当老师还是去工业界,我现在要不要开始教课什么的,这也没意义,你得先搞定自己毕业的问题。


于乐全:我觉得进工业界还是学术界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想明白的,就像林老师说的想法也可能会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发好paper、做好research更重要。paper多了,research做好了,后面我们进工业界也容易,现在工业界可能也是需要看paper的,进学术界更是。当我们想不明白的时候就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后面再做选择。


刘希慧:我觉得刚才几位老师已经说得很全面了,然后我也觉得对于低年级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后你未来才会有更多可能的选择。

 

刘偲:好的,谢谢希慧。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给大家分享了很多非常实在的干货。然后也顺便做一个广告,刚才林老师也说了,他建议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切换。洪腾也说学生们的基本素质,比如交流能力等等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是类似的。下一次的students  seminar会办一个“如何走进大厂”的讨论,跟大家讨论一下怎么拿到大厂的offer。再次感谢各位老师,非常感谢,谢谢大家,我们今天就先这样,晚安,谢谢。



活动参与方式

1、VALSE每周举行的Webinar活动依托B站直播平台进行,欢迎在B站搜索VALSE_Webinar关注我们!

直播地址:

https://live.bilibili.com/22300737

VALSE的近期历史视频可在这里观看:

https://space.bilibili.com/562085182/ 


2、VALSE Webinar活动通常每周三晚上20:00进行,但偶尔会因为讲者时区问题略有调整,为方便您参加活动,请关注VALSE微信公众号:valse_wechat 或加入VALSE QQ Q群,群号:698303207);


*注:申请加入VALSE QQ群时需验证姓名、单位和身份,缺一不可。入群后,请实名,姓名身份单位。身份:学校及科研单位人员T;企业研发I;博士D;硕士M。


3. VALSE微信公众号一般会在每周四发布下一周Webinar报告的通知。


4您也可以通过访问VALSE主页:http://valser.org/ 直接查看Webinar活动信息。Webinar报告的PPT(经讲者允许后),会在VALSE官网每期报告通知的最下方更新。


图片

看到这了,确定不关注下吗?关注下再走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Vision And Learning SEminar

GMT+8, 2024-11-22 13:54 , Processed in 0.01627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